首頁> 專欄文章> 畢馬龍效應(Pygmalion Effect):期望什麼 就得到什麼

畢馬龍效應(Pygmalion Effect):期望什麼 就得到什麼


人類天生渴望認同和讚美。當我們對別人懷有期望,他們通常會因此而更努力的達到這個期望,以獲得認可,進而強化自我價值感。因此,管理者若能給予下屬正面的期望和讚美,將會促使他們更有動力,進而提升工作效能。簡單來說就是「信則有、不信則無」。


畢馬龍效應也叫「自我應驗預言」,源於古希臘神話的一位雕塑家-畢馬龍,他依據自己心目中女神的模樣,雕刻出他覺得世上最美的女人,但因為實在太美了,他每天凝望著雕像,最後情不自禁的愛上自己雕刻出來的雕像,他開始日夜祈求,希望愛神維納斯能讓雕像成為他的妻子,最後愛神深受他的真誠感動,於是賜與雕像生命,使她活了過來,兩人自此結為夫妻。此後,人們將由期望產生實際效果的現象稱為「畢馬龍效應」。


先不論這個超脫現實的故事情節,這個有名的「畢馬龍效應」深深影響著後代心理學家的研究。1996年,哈佛心理學家於美國某小學做了一項實驗,參與者共有350名學童與教師。他們讓學童進行「學習變化測驗」,並對教師表示其測驗可測出學生未來的進步幅度,找出資質高的學生。想當然爾,教師們各個是躍躍欲試,畢竟誰不期望教到資優生呢?殊不知,那其實只是一般的智力測驗。研究者並沒有把測驗結果告訴師生,反而用擲銅板的方式決定哪些學生是會在明年突飛猛進的人,並將這個名單交給教師。一年後,他們再次為同一群學生進行智商測驗,令人驚訝的是,當初被老師誤認為「資質高」的實驗學生,其智商增長都遠遠高於同儕,而且,這一年的學習成績也確實有大幅度的顯著進步。


心理學家認為這是教師的預期心理所致,收到資質高的學生名單後,教師不自覺的投入更多心力,願意給予學生更多的資源與挑戰,並且發自內心的讚美與鼓勵學生。讓學生能夠在充滿期待與正向回饋下提升學習動機,也更勇於挑戰。學生好的學習成效,使教師更有教學熱忱,與學生形成良性的互動循環,這就是「畢馬龍效應」。


善用畢馬龍效應 下屬表現將超乎預期


在職場上更是不乏畢馬龍效應的實例。其中,著名的日本經營之神-松下幸之助就很擅長運用畢馬龍效應,他創立的電話管理術,就是經常給下屬打關心鼓勵的電話。每次通話,即使下屬僅回答一切還算順利,他都會表達對下屬的讚許,並表示期望下屬繼續加油,保持下去。這樣簡單的一通電話,讓下屬感到被信任與重視,更願意積極投入工作。


由此可見,身為主管如果對下屬充滿高度期待與認同,那麼不管是在態度上、言語上甚至有形的資源上,都會更願意給予支持與指導。下屬也會確實的感受到主管的支持與信任,基於人性總是不願意辜負他人期望的心理,下屬會更主動積極的在工作上表現。相反的,主管若是一開始就對下屬不抱任何期望,那麼先入為主的觀念,無論是對或錯,都會在彼此的互動與氛圍中無意間影響結果,最後這個不被看好的期望就會成真。


我們從畢馬龍效應中,了解一方的正向期待能對另一方的行為結果產生極大的影響。所以,在職場中,身為管理者可適當使用畢馬龍效應,展現對下屬的期望,畢竟期望的背後是雙方對彼此的信任,這都將為團隊帶來更多的正面結果。




本文參考資料出處如下

史特林‧李文斯登 J. Sterling Livingston (2007).管理中的「畢馬龍」效應 Pygmalion in Management.哈佛商業評論.

多在乎、多鼓勵,也能讓孩子智商變高?只要全心投入,想像也會變真實. (2021). 遠見好讀.

范仕仰(2022).善用「畢馬龍效應」,主管有效激勵員工的6個原則.天下雜誌.

經理人月刊編輯(2014).【激勵理論】畢馬龍效應(Pygmalion Effect).經理人月刊



不想錯過我們的消息?

請你留下你的email 就可隨時收到我們最新的文章和活動新聞喔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