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> 專欄文章> 保護或教育?雙管齊下吧

保護或教育?雙管齊下吧

打算重拾日文學習,選了線上課程並在線上完成報名、簽約及繳費。只是卡著連假,不確定能不能在第一堂課之前收到教材(一向很認真的我打算課前預習),索性找助教確認一下。


沒想到只透過line聯繫的助教居然失聯了…因為當初是他主動加我的,沒記過他的ID,有那麼一剎那,我動搖了…難道碰上詐騙嗎?


但認真回溯一下,每一個轉折節點都有跡可循,是個大型教育機構透過我常用的服務提供者轉介,經過試聽、討論課程需求、檢視合約條款等等步驟,還登入了學習網站的會員專區預選課程…。大費周章詐騙那一點學費不合理吧?


於是,我聯繫安排試聽的課程顧問(還好是真人、沒消失),助教出現了!痛哭流涕(並沒有),欣喜若狂(也沒有),跟我說明他換手機不小心把line毀了(別問我怎麼回事,我也不懂),謝謝我自己把自己找回來。而我因此發現原來有數位形式的課本!


為什麼分享這個故事呢?


上週去聽「IFRS17與ICS 下歐洲ESG投資與保險永續之實踐與個案分享」,講師提到歐盟發佈的Insurance Distribution Directive (IDD)。這個指令旨在規範保險業如何開發以及銷售商品,以確保商品符合消費者的需求並獲得他們預期的結果(尤其著重於投資連結型商品)。除了業者自我檢視,也要求對客戶做到資訊透明易懂、充分揭露風險,並強制在銷售過程中透過問卷確認客戶對商品的認知、提供選擇等等;例如在ESG相關議題上,詢問客戶是否有意願購買有「永續」元素的商品。


這類保護消費者的手段,這幾年在世界各國由主管機關推動,也有業者主動實施,十分常見,也並不限於保險商品。但要達到預期成效,還得多方共同努力。


至少我自己見過不止一個市場,也不止一個產業如何「上有政策、下有對策」。總有業務同仁為了確保客戶「考試及格」以促成交易,先跟客戶彩排,透露題目及所謂的「正確答案」。以至於抽檢時不止要回聽成交的電話,還得往前確認有沒有事先練習的情況,甚至加入售後回訪機制。


我記得在某個市場剛實施的時候,銷售人員、客戶、銷售品管單位無不怨聲載道,我們在範本的限制下反覆斟酌用語(要說客戶聽得懂的話,又不能過於冗長),又利用語音播放(人員可能唸錯)、系統輔助防呆等手段儘量讓流程更流暢,並縮短所需時長,但原為了保護消費者的措施,卻常常被他們嫌棄…。


那天講師也同意,即使歐洲在消費者保護上著墨很深,做得也早,使得世界各國都前往取經,但我提到的現象依然存在。因此他也絕對同意,消費者的自覺是必要的。


終究,消費者要知道自己做了什麼決定,以及這個決定可能會有怎樣的後果(好的、壞的,可預期的、不可控的,可補救的、不可回復的…)。除了保護措施,持續的消費者教育也不可或缺,若能往下(年紀小)扎根更好。


想像小說裡的主角,因為不了解自己身處何等險境,沒有自我保護的意識也無法辨識風險,即使派出一整個護衛隊二十四小時輪崗,也抵不過他自己偷偷跑出門闖進陷阱,或帶一個不懷好意的人回家並自願喝下毒藥…。


總之,雖然助教帶我看合約時,一度要我直接滑到打勾的那行、選擇字比較多的選項(有利於業者),但被我拒絕了(聲明我習慣看完條款才簽字)。已經預習完畢的我,明天要準時上課,應該不會登入一個空蕩蕩的教室吧?

不想錯過我們的消息?

請你留下你的email 就可隨時收到我們最新的文章和活動新聞喔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