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曾是個有話直說的人,並且常帶有強烈的批判性。求學的時候,同學一方面覺得我的見解有所助益,又怕我的一針見血會刺傷心靈,常要做好心理準備再來找我聊天。就業後,我的一位上司曾半開玩笑地表示,我的建議總是精準到位,但他聽的時候得把拳頭握緊到指甲把掌心掐出血來,才能忍住不動怒…。
認真地學習「正面表述」,是為了孩子。
想像大腦有一面木製牆板,每次接受訊息時都會刻下一道痕跡。負面表述的風險在於反覆刻下我們不希望看到的行為,甚至有些時候,這樣的溝通方式只留下含混的負面情緒,未曾說明自己的期望為何。
例如:「我最討厭你這樣!」”這樣”到底指什麼?對方可能不知道,而”討厭”這個傷人的訊息卻會劃下深刻的印記。
或者說:「你以後不要再亂丟玩具。」期待孩子停止”亂丟玩具”的行為,卻不自覺地用負面表述增強了”亂丟玩具”的刻印,同時何謂”亂丟”也難有共同標準。若改用正面表述:「請你以後把玩具收好,放回整理箱。」所期待的行為便能好好的銘刻下來。
然而,正面表述的溝通模式當然不僅僅用於親子之間,一旦成為習慣,就會發現這種溝通模式可以避免對方升起心理屏障,同時正面積極的情緒有助於大腦運作,讓訊息的傳達更順暢,讓銘刻的效果更好,之後產生符合期待的行為模式的機率更高。
前兩天和我先生一起去聽演唱會,進場前就近在購物中心美食街用餐。我選好想吃的品項後找了空位,請他去幫我點餐順便決定他自己要吃什麼。結果常有選擇障礙也信得過我的另一半說:「妳幫我點餐吧,我跟妳吃同一家,妳隨便幫我選。」我特別強調了一次:「確定?那既然交給我,不管我點什麼你都不能有怨言喔!」他也認真的點頭說:「當然。」
我其實沒有隨便選。幫自己點了傳統湯頭的越南沖牛肉河粉後,考慮到男士的食量以及他前一天才吃過這道餐點的實際狀況,幫他點了酸辣湯頭的火車頭河粉,既有飽足感又避免重複。接近用餐完畢,我關切一下:「酸辣口味好吃嗎?」先生忽然擰著眉頭回答:「以後不要再幫我點酸辣口味,我現在不吃辣,太辣了讓我整碗湯都不能喝。」
啊,一連幾個否定詞,讓我好傷心,看著自己喝到見底的碗又覺得愧疚。原來我「自以為是」的貼心,造成他的困擾,但我明明做過免責聲明,他也同意了呀。於是,我的神色也僵了。
如果我能附身我先生的話,我會說:「很豐盛,但以後都幫我點傳統湯頭吧!剛剛本來想喝湯的,不過現在不太能吃辣。」聰慧如我,一定會好好的消化訊息,知道:他不喜歡酸辣口味、以後不想吃辣、沒喝到湯有點遺憾,也會記得以後再一起吃越南河粉如何避開雷區。
剛開始練習把負面訊息轉換成正面表述,會有一點不習慣,也許反應慢半拍,但是慢那麼半拍有助情緒控管,而多練習幾次之後,你一定能成為正面表述的溝通高手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