身為員工,最怕的就是三不五時被老闆叫去「關心」。要避免這種情況,其實只要掌握幾個重點,就能大幅減少誤會和白忙一場的機會。包括:
老闆要的是什麼?
老闆怎麼衡量目標?
怎麼用數字跟老闆溝通?
現在就帶大家從財務分析的角度拆解這三個問題。
不是你不夠努力,而是沒有掌握並解決老闆的問題
在職場上,難免會遇到自己做到流汗、卻被念到臭頭的情況。很多人以為努力做事就好,但如果方向不對、跟老闆的期待沒對上,往往就是「白忙一場」,更別提什麼成就感了。
數字,是解讀老闆思維的有效工具
數字,雖然不是唯一的工具,但卻是職場中最能有效協助釐清問題、統一彼此認知與溝通,進而解決問題的有效工具。如同科學之於生活,財務分析就是以數字為基礎,運用已知、有限資訊,去推估公司、專案或投資的未來財務狀況。這樣的工具好比偵探手中的放大鏡、化學家的質譜儀,是見微知著、鑑古知來的水晶球,也是決策與投資判斷的基礎功。
看懂主管的目標與企業營運邏輯
在一個健全營運、主管正常的工作崗位上(這個假設前提挺重要的),該怎麼去理解主管的目標、進而協助他達成呢?
其實企業經理人的任務之一,不外乎是「企業的獲利」。投資人在評估公司價值,找尋的也是能持續獲利及成長的標的。然而,企業組織運作就像是一支被賦予任務的軍隊,從基層小兵到最高階的將軍,各司其職,在組織的管理系統以及商業流程下有效運作。系統可大可小,流程有長有短,身為組織中的我們,的確很難看清整個系統的運作,雖然如此,但我們還是可以嘗試從「持續獲利」這個關鍵指標中,找到理解的切入點。
公司目標轉化為你的個人目標
多數的公司會訂定策略,作為中期營運的方向。根據策略,公司每年也會訂定年度預算,作為策略的執行計畫,以達成獲利並且成長的目標。在公司的年度預算往下展開,就是每個事業部的預算,包含量化的營收、成本費用、人力規劃以及資本支出等數字,並每季每月追蹤檢討。
簡而言之,就是三個量化的目標:按「時程」達成「營收」增長、「成本」控制的目標。
部門的預算再往下展開,就是各位的個人目標,而年度的績效考核跟獎金,也是以此為評量標準之一。舉例來說,業務單位的目標可能是每位業務人員要達成的「月銷售」金額;行銷單位則可能是在編列的行銷「費用」下,「每季」要辦到幾場行銷活動、開發多少新用戶,以間接帶動產品的銷售;IT 部門則可能是在編列的「成本」預算下,在「第三季」完成伺服器更換或是系統建置,以支撐未來營運管理所需。在這程序下,不管是公司的哪一個部門的主管,都可以清楚的看到自己的部門目標,而且將訊息分享傳達給部門的成員。
我們身為部門裡的成員,首要之務就是清楚自己被賦予的目標,並進一步釐清部門整體目標,這樣才可以理解,該做哪些事,該如何協助同事、甚至跨部門合作,才能一起完成部門與公司的目標。下一步,就是根據這些目標,量化訂定自己的工作計畫,才不會到頭來瞎忙一場。
訂出量化的工作計畫
工作計畫在執行時遇到阻礙,跟主管溝通時,別忘了量化敘述自己遇到的問題,會讓溝通更有效率。比如:「市場狀況不佳,影響目標營收20%或120萬,為此,我計畫每週增加客戶電訪人數30組,按照過去的成功率估算,預期可以補上15%的業績缺口。」
如同跑步一樣,跑者要順利到達目的地,會將目光放在前方,而不是腳下。看清自己的工作目標,更進一步看清主管的目標,才能讓你在職場上成為神隊友,工作也會更加有效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