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> 專欄文章> 人物專訪|從外商到本土,橫跨產業與文化的人資顧問 ─ Jay 鍾杰毅的人才跨界學

人物專訪|從外商到本土,橫跨產業與文化的人資顧問 ─ Jay 鍾杰毅的人才跨界學



Jay 表示自己不同於多數傳統的人資,往往在同一個產業深耕,Jay 刻意選擇「橫向歷練」,在不同產業間穿梭、觀察、拆解再重構,累積出獨有的人才觀與產業洞察。




從學生會到人力資源,探索職涯成為志業

談起當年為何踏上這條路,Jay 分享道:「回憶學生時期就熱衷參與學生會、系學會並擔任幹部,對組織運作和人際互動特別感興趣。」早年畢業時,台灣的人資產業還沒有現在這麼蓬勃發展,人資所也方興未艾,但憑著對「組織與人」的好奇與熱忱與領導經驗,Jay 毅然決然的踏進專門面對人與組織的人力資源領域。


「剛開始做招募、訓練、慢慢到策略夥伴…,隨著經驗累積,才發現這個工作和我當年參與社團時觀察到的組織運作、人際溝通其實是相通呼應的,也沒忘了初心。」




橫跨產業不是意外,而是策略

翻開 Jay 的過去的工作經歷,不難發現他每一次轉職,總是勇敢跨足不同產業。然而,Jay 並非一開始就預設要「跳產業」,而是在職涯中逐漸意識到:「不同產業對 HR 的期待和操作邏輯完全不同。」


尤其當他轉入金融業後,發現金融產業對訓練與人才發展的重視遠高於其他領域,從基層到高階人才皆有完整的發展計畫。這讓他決定轉戰金融領域,並且深耕於訓練與人才發展專業。


「我對不同營運模式有強烈好奇心,也觀察到不同產業對『人』與『組織』的定義與管理方式差異很大。」Jay分享到,進入金融業後,發現這個產業特別重視人才發展與訓練,願意長線投資,從初階、中階到高階主管都有完整計畫,讓他看見人才資本能在產業策略中扮演更重要角色。




一場震撼教育,讓他快速成長

說到職涯裡最印象深刻的經歷,Jay 苦笑著說「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痛苦的經驗。」他提起在外商銀行時期,被外派前往新加坡總部接受原廠銷售技巧講師訓練的故事。


「我從來沒做過業務,更不用說要去訓練理財顧問怎麼賣產品。那次新加坡的受訓只有三天,第四天馬上要上台實戰演練,並接受總部主管評分,真的是超大的挑戰!」這對於非銷售背景、語言優勢也不突出的 Jay 而言,壓力之大難以言喻。


他回憶起當時在出國航班上的情景:「在飛機上,別人在看電影、睡覺,我是在看原文教材,雖然字面上的意思,我都看得懂,但卻搞不清楚它背後的理論與實務邏輯。」


所幸當地同事與同行的分行經理願意課後協助解惑,下課後,Jay 靠著課後討論、反覆演練,終於將原本陌生的銷售技巧消化成自己的語言,通過新加坡的試煉,將銷售技巧課程帶回台灣,爾後,在台灣親自站上講台,面對理專與銷售同仁進行實戰教學。


「一開始底下都是資歷豐富的理財顧問,眼神像在挑戰你能說什麼。那種壓力跟被檢驗感,我現在還記得。」


Jay 除了不斷磨練自己的能力以外,也會主動向前線理專請益,補足實務銷售知識,靠著謙卑請益與實務磨練,他逐漸化壓力為動力,課堂上的挑戰與提問,也成為他教學相長的養分。




跨文化專案,磨出國際合作力

另一段難忘經驗,則來自於外商公司頻繁的跨國專案合作。Jay 除了產業與專業的橫移,他的經歷另一項特色是跨文化經驗。Jay 回憶,那些集結新加坡、馬來西亞、香港、印度、越南等不同文化同事的會議,常因文化、價值觀差異擦出火花。


更有趣的是,他觀察到不同國家的職場文化:「像印度同事搖頭晃腦表示認同、收到或不反對,第一次接觸很容易用自己文化的觀點去解讀,後來才慢慢理解背後的差異。」、另外像「有些國家的同事則偏好『梭哈式的直球對決』、某些國家同事則是重視倫理與階級;然而台灣人則多半是勤奮卻過於保守。」Jay笑說,這樣的文化碰撞雖然辛苦,但也讓自己學會包容、理解與多元溝通,「習慣多元觀點後,反而能讓你在不同場合裡看見不同的洞察。」





人才新型態:破圈、多元、宏觀思維

Jay 建議年輕世代與轉職者:「除了專注單一技能,更可以體驗多元跨界思考(Cross Over)。去接觸不同領域、不同產業的運作模式,保持開放心態與好奇心,將其它專業的邏輯轉化進自己的工作與眼界中。」


他進一步舉例,台灣某金控的行銷團隊結合APP與智慧穿戴裝置,透過記錄客戶每日步數與睡眠數據,適時提醒客戶注意維持健康的良好習慣,以打造生態圈、提升客戶黏著度,就是典型的跨界應用。


「你要跳出習慣的舒適圈,才能培養不一樣的能力。」


Jay 表示:「現在企業內的藍領多仰賴外籍移工,未來白領也將迎來更多跨國同事。因此多元文化適應力、跨界溝通與應變能力,將決定一個人的職場續航力。」


據他觀察,台灣職場過去習慣單一文化、中文為主、服從式的管理架構,未來將會遭遇更多的困境與挑戰。少子化、產業外移、勞動力流動國際化,正在加速改寫台灣企業的人才結構。他更強調要破圈、跨越同溫層來塑造面對與調適的能力。


Jay 鼓勵可以自助旅行、主動與不同產業、不同國家的人對話,而不讓自己只在習慣的舒適領域內打轉。他回憶,自己曾和歐洲同事接洽工作的經驗,才發現遠距工作在歐洲附帶網路補助費是公司協助員工完成工作,反觀台灣雇主是將其視為福利津貼。跨文化經驗讓他意識到,國際視野與多元職場經驗,是練就國際思維與宏觀的基礎。


他也分享,別把自己框在本位,也可以利用工作跨大化開拓不一樣的方向。例如下班後進修語言、AI、商業思惟等橫向領域,「那是因為非本業的刺激,進而帶動本業創新。」反而能在本業找到突破口。



職場溝通,不只是「說話技巧」,更是績效與升遷的關鍵槓桿


「做得好,也要說得好。」Jay 語氣堅定的強調,溝通必須有效率,是讓你的努力被看見、自我行銷的必要能力。


Jay 一語中的「溝通與表達,是效率最大的潤滑劑。績效不好,升遷無望;績效好,不善個人行銷,同樣失去機會。」他觀察過太多有專業能力、埋頭苦幹的人,因為不懂怎麼在會議中、績效面談裡表現自己,所以永遠得不到該有的待遇。他特別強調:


「能結構化、講重點,讓受眾(主管/客戶)迅速理解你的價值,更能在績效面談或面試中取得好結果。」

Jay 表示「台灣人太習慣悶著做,卻常常不好意思講,這是我們職場文化裡最該翻轉的一環。」他一路以來的工作經驗看到,真正的職場價值來自實力(硬技能)與溝通(軟實力)兼備,能把事做對,也能把話說好,才是成就績效與職涯升遷的關鍵。

回望自己的職涯,Jay 以自身橫跨多國、多產業的實戰經歷證明 ─不走線性、不跟既定路線,也能累積出獨特價值與國際視野。他強調:「重點不是你現在在哪,而是你是否持續打磨自己的專業與思維,讓自己成為將來職場裡,那個被需要、有價值的工作者。」


不想錯過我們的消息?

請你留下你的email 就可隨時收到我們最新的文章和活動新聞喔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