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陣子時常跟現在的工作夥伴聊到,我以前在某某公司時還是個菜鳥企劃,總擔心自己進度跟不上他人,每天下班還不斷的查各種新知、看各種文章,也深怕有甚麼行銷話題沒跟上。而且因為我當時負責的行銷範圍是網購平台,每到換檔設定活動時,就算下班回到家也會等到凌晨12點,看到系統切換成功、活動順利上檔才敢去睡覺,睡覺時甚至還會一直夢到換檔失敗、價格設定錯誤的惡夢,想起來真的是心驚膽顫,卻也真的是一段下班沒有下班的感覺的時期。
過去的我常常在下班後還滿腦子在想跟工作相關的事情,有時腦海甚至還會留存一些上班時他人質疑的語氣或情緒,那些吵雜就像背景音一樣揮之不去。長期累積的焦慮讓我心情低落、失去自信、身體各種大小病症找上門,甚至是失眠、易怒,連帶影響對生活的興趣和人際關係。在經歷這段身心俱疲的過程後,現在的我更在乎工作與生活的平衡,以及下班後與自己相處的時光。
為什麼下班後的你更需要照顧?
現代職場節奏緊湊,讓許多人在下班後仍然處在工作的焦慮裡,每天工作完關掉電腦,也不代表壓力就此關機。腦袋過載、情緒留存、身體健康和自我內耗等情況,形成各種內外交織的複雜狀況。這些因素若沒有適當紓解,長期下來,不只身體疲憊,連心靈也慢慢耗盡,工作的表現也不會更好。
下班後你最需要的不是更多資訊,而是能量的充電補給。很多人往往忽略下班後這段時間的價值,休息只有固定的「躺著滑手機、觀看串流影音」的被動模式,反而看到更多雜亂的資訊,讓焦慮更難放下。其實每天只要利用這短短的下班時間,養成一些下班後自我療癒小習慣,讓情緒和注意力從工作切換到生活,可以幫助你慢慢找回那個不為工作所困的自己。
很多人對「自我療癒」有誤解,以為那是一種逃避或玻璃心的表現。但事實上,如果心塞住了,就算好事來了也擠不進去。自我療癒是你對自己的責任感,它是提醒你:你不是只能在週末、假期、出國時才好好照顧自己,而是每天下班後,都值得一次小小的「回家儀式感」。
7 個下班後的療癒推薦
這些不需要花很多錢、不必太高門檻的小習慣,你今天就可以開始:
1. 點上喜愛的香氛或精油,切換情緒頻道
嗅覺是五官中與情緒連結最深的感官,薰衣草、雪松、佛手柑等氣味能幫助放鬆與安定情緒。下班後為自己點上香氛蠟燭或精油擴香器,就像按下一個「回到自己」的開關。
2. 動手做點什麼:料理、插花、畫畫都可以
手作能提升大腦的邏輯和創造力,現在有許多下班後的料理、插花和繪畫手作課程,可以讓大腦暫時脫離工作,又可以帶來成就感。即使不特別去買課程,只是簡單的在家洗菜、煮湯、整理書櫃等小事,也能建立「我掌控這個空間」的感覺,重新找到一些自我的安全感。
3. 每天10分鐘讓身體動一動:散步、伸展、瑜伽
運動不見得是為了獲得苗條的身材,簡單的10分鐘運動是用來「釋放卡住的身體和心靈」。特別是肩頸與背部這些經常儲存緊張情緒的部位,下班回家後在一頭栽進沙發前或是睡覺前,先進行一段簡單的伸展運動吧!可以有效幫助你舒緩壓力,擺脫卡卡的感覺。
4. 設定一段「禁止滑手機時段」
手機與網路雖然方便又發達,但現今短影音、廣告、社群軟體帶來過多不必要的資訊,卻常將人們的注意力分散得支離破碎。請嘗試著在睡前一小時不碰手機,或設定 30 分鐘的「勿擾時光」,給大腦一段喘息的空間,隔天的精神將會格外清爽。
5. 建立專屬自己的療癒播放清單
聲音的療癒力量不容小覷,你可以為自己建立一份專屬自己的「下班後播放清單」,不論是輕音樂、古典樂,還是自然界白噪音,選擇能夠讓你平靜、放鬆或愉悅的旋律,建立每日轉換情緒的聽覺儀式。
6. 寫下情緒,而不是壓抑它
簡單記錄一天中讓你開心、生氣、疲累的片段,不需要邏輯或文采。透過書寫,能幫助自己整理白天被壓抑的情緒,並為自己提供紓解的出口。
7. 建立固定的睡前流程
每個人喜歡的睡前流程可能不同,可以是喝杯溫牛奶、洗個熱水澡、穿上睡衣、在床上閱讀 10 頁書、戴眼罩關燈……等等,當這些動作一再重複,建立成你自己的睡前流程,每當進行這些動作時,大腦就會自然寫入「現在要睡覺了」的啟動模式。讓夜晚的時間不再是失眠與壓力的續攤,而是能獲得真正的休息與放鬆。
下班後的充電療癒時光對很多忙碌的上班族來說是種奢侈,但你也可以練習將這樣的動作,當作是一場自己的每日微小革命,你不需要變成「完全不焦慮的人」,重要的是每天為自己創造一個停頓、只為自己存在的時刻。學會「自我療癒」並不是放縱,而是一種給自己修復後繼續面對壓力的勇氣,並且充飽電後提升自信的日常儀式。照顧好自己,你才有力氣與精神去學習更多事情,與接受更多挑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