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> 專欄文章> Z世代的「講電話恐懼症」:為何他們寧願傳訊息?

Z世代的「講電話恐懼症」:為何他們寧願傳訊息?

你是否曾打電話給 Z 世代的年輕人,發現他們不是不接電話,就是過一會兒傳來訊息:「怎麼了?」 這不是巧合,而是一種現象:Z 世代普遍認為講電話是一種「高壓溝通模式」,寧可用文字訊息溝通,也不願意直接講電話。


Z世代為什麼不愛講電話?

沒有心理準備,怕說錯話
對Z世代而言,講電話是一場即時反應大考驗,沒有時間思考,也沒機會修改自己的表達,這對習慣「修飾過的溝通」的他們來說,壓力不小。傳訊息可以慢慢打、反覆修改,甚至尋求親友協助,但電話一來,完全沒這個緩衝時間。


社交壓力與不確定性
講電話時,無法透過表情符號或貼圖來表達情緒,讓 Z 世代感到不自在。傳訊息時,一個「😂」就能化解尷尬,但電話裡卻沒有這種「緩衝區」。

此外,在他們的世界裡,未經通知的來電就像「突然被叫上台報告」,毫無準備,壓力山大。他們擔心對話的方向、對方的語氣,甚至是自己該如何回應。這種不確定性讓他們寧願選擇可控的文字交流。


長期習慣打字溝通
Z 世代是數位原生代,從小就習慣用即時通訊軟體,例如 LINE、Instagram、Messenger 等工具溝通,他們更擅長用文字、圖片、甚至語音訊息來表達自己,而不是即時口語對話。


避免尷尬與壓力
這世代的年輕人從小就習慣用即時通訊軟體,如 LINE、Instagram、Messenger 等工具溝通,溝通方式更偏向「你有空時再回」,而非「我現在需要答案」。電話的「即時性」讓人有種被逼著回應的壓力,尤其在尷尬的情境下更糟糕(例如要拒絕請求、面對衝突時)。與其結巴、語無倫次,他們更喜歡用訊息來表達,避免不必要的社交焦慮。



但他們真的完全不講電話嗎?

當然不是,Z世代並非完全排斥電話,而是對「特定類型的電話」比較有接受度。

例如:

可以接的電話

- 親密關係(家人、戀人、好友)的來電

- 明確知道主題,且有心理準備的來電(預約的會議通話或重要討論)

- 緊急或必要的電話,如醫院、公司通知等。


能不接就不接的電話

- 陌生來電(號碼不熟 = 100%不接)

- 推銷、客服、調查問卷類型來電

- 來電過濾 App 顯示騷擾或詐騙的號碼

- 沒事先約定的「突襲式」電話



企業與職場該如何適應這個趨勢?

既然 Z 世代喜歡傳訊息,企業和主管在溝通時,也應該調整策略:


例如:

訊息優先,電話次之:如果事情可以用 E-mail、即時通訊軟體處理,就先用這些工具,而不是直接打電話過去「突擊」對方。


預約電話,降低突襲感:若真的需要通話,先傳訊息約好時間:「有個事情需要聊一下,你什麼時候方便通話?」這樣他們至少可以做好心理準備,接起來也不會那麼抗拒。


混合式溝通策略:有時傳訊息太慢、打電話又太「侵入式」,這時候可以考慮「語音訊息」。很多 Z 世代其實蠻習慣在即時通訊軟體 LINE、Instagram 或 Messenger 上錄語音訊息,因為可以保留語調,但又沒有電話的即時壓力。


每個世代都有自己習慣的溝通模式,Z 世代對電話的排斥,並非他們不願意溝通,而是他們更習慣「非同步、可控」的交流模式。與其勉強他們適應傳統方式,不如理解這種變化,並調整溝通策略,這樣才能在溝通中找到讓彼此更高效、更合作順暢的平衡。

下次想打電話前,記得先傳個訊息:「什麼時候方便通一下話?」這樣你跟 Z 世代的溝通效率會大幅提升。


* Z 世代(約1997至2012年出生)


不想錯過我們的消息?

請你留下你的email 就可隨時收到我們最新的文章和活動新聞喔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