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求職市場上,「到底要選本國企業還是外商公司?」一直是許多人在面臨轉職或求職時的重要課題。
過去,外商公司的高薪、優渥福利、國際化制度,曾是不少人的首選。但隨著台灣企業積極國際化、管理制度與獎酬機制不斷革新,本國與外商企業之間的差異早已不如以往鮮明。
究竟該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涯舞台?以下彙整 WTW 前韋萊韜悅台灣區總經理 Charles 的專業建議,從五大關鍵面向帶你全面解析。
一、公司規模與職務位置,決定你能站上多大的舞台
Charles 建議,若以個人職涯發展為考量,建議選擇具一定規模的公司。因為不論是外商或本國企業,重點是你在組織有什麼樣的「位置」。
在本國大型企業中:若能進入總部或區域決策核心,那麼你所能接觸的營運決策與挑戰,將與外商總部沒有太大差別。
在台灣的外商分公司:則應評估是否有機會轉調至區域性或總部發展,避免職涯被侷限在台灣市場。
二、薪資福利差異縮減,重點在獎酬制度與策略布局
許多人有外商薪資福利一定優於本國企業的刻板印象,其實不然。隨著產業智慧化、人才市場競爭加劇,許多台灣企業為了吸引與留才,紛紛提升薪酬水準,透過高額年終、分紅、彈性福利與國際外商競爭。
Charles 指出,無論是本國或外商,都要重視是否有完善的策略性獎酬規劃,將薪資、福利與非金錢性激勵整合成一套清晰的制度。相較於須遵循全球制度的外商企業,台灣本土企業在此一部分,反而擁有更多調整與在地化的彈性空間,能因應本國市場與人才需求,打造出自身競爭優勢。
三、發展策略應隨年齡增長做調整
年輕階段:外商企業的制度化訓練、國際化工作環境,有助於學習專業技能、開拓國際視野,適合當作職涯初期打底。
中壯年階段:累積足夠專業實力與經驗後,轉向具挑戰性與自主空間較大的本國企業,能參與企業轉型與策略決策,發揮更多影響力。
四、個人特質與企業文化適配,影響長遠發展
如果你樂於學習且具高抗壓力,則適合節奏快、目標導向、變動快速的外商企業,表現出色就容易被看見並獲得機會。
如果你擅長溝通協調與團隊合作,則能在本國企業發揮優勢,尤其擁有好的人脈與資源整合能力,更能在團隊中脫穎而出。
五、保持開放心態,別讓標籤限制了選擇
2000年以前,外商與本國企業在專業技能、管理制度與薪酬福利上,的確有明顯差距,但隨著台灣市場國際化、人才流動頻繁,兩者差距已逐漸縮小。所以,重點已不在企業屬性,而是在於是否可以符合自身發展階段與職涯目標。
Charles 提醒:「國外的月亮不一定比較圓,在國際化經營的台灣企業總部,所能接觸到的資源與挑戰,未必比外商分公司遜色。重點是你現階段需要的是什麼,以及哪裡能提供更好的發展空間與成長舞台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