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> 專欄文章> 為什麼你現在更需要導師? 從韓愈〈師說〉談職場學習力

為什麼你現在更需要導師? 從韓愈〈師說〉談職場學習力


那一年,韓愈三十出頭,在長安城裡卻四處碰壁。


他剛被貶官。因為上疏直言反對宦官干政,又批評朝廷迎佛骨入宮的荒唐舉動,結果被視為目中無人、擾亂朝綱,於是被貶到距京城遙遠的潮州當官。後來又幾度升遷與外放,仕途始終未如理想。


但就是在這樣的心境裡,他寫下了那篇你我都曾背過的〈師說〉。


這不是一篇單純談「尊師重道」的文章,而是一個在困境中的知識分子,對自己與時代的質問。




「傳道、授業、解惑也」:學習的核心是解惑


「師者,所以傳道、授業、解惑也。」


這句你可能背過幾百次的句子,但你可能未必仔細想過:「為什麼是這三件事?而為什麼他要把『解惑』放在最後?」


要理解這句話,我們要回到韓愈的時代。


唐代中期的韓愈,身處一個思想開放、卻競爭激烈的時代。對外來文化包容,對官場仕途則競爭激烈。外來文化盛行、功名主義當道,許多學生只重視考試,不願向人請教。學問變成一種追名逐利的手段,真正的「求道問學」反而被忽略。


韓愈看著這一切,心中焦急。因為他看到社會上充滿自以為「懂很多」的人,卻極少有人能誠心問一句:「我不懂,請教我。」


於是他寫〈師說〉,試圖提醒世人:學習的本質是解惑,是幫助人從迷惑中看清真理。



他自己,也是「最會問問題的學生」


很多人不知道,韓愈年輕時曾多次考進士不中,直到二十七歲才通過科舉。所以,他不是一開始就很風光的「國子博士」,而是一個在挫折中不斷學習、求教的人。


據《新唐書》記載,他曾跟從當時名儒董晉、陽城等人學習經義,又與柳宗元、李翱等朋友深談文章、哲理。他甚至說自己「不恥下問」,哪怕是地位低微、年齡更小的人,只要能解他心中的「惑」,他就願意虛心受教。


這也是後人評他「好為人師」、「抗顏為師」(出自柳宗元《答韋中立論師道書》)的真正涵義。他相信教學是一種雙向的學習,今天我教你,明天我也可能向你學。


他不是為了「講道理」而寫〈師說〉,而是因為他曾經在求學與仕途中真正感受到「無人可問」的孤獨。





為什麼你現在更需要「導師」?


千年前,韓愈感嘆沒人肯拜師問學;而千年後的今天,我們學習管道多到爆炸,但真正能幫我們「解惑」的人卻更難找。


你可能看了很多書、聽了很多講座、上了無數課程,關鍵時刻卻仍然不知道該怎麼做決定;你也可能在職場上卡關、在人生十字路口迷路,卻不知道該跟誰說。


因為現代人的困惑,往往不是資訊太少,而是太多、太雜、太碎反而「不知道該相信誰的經驗跟如何選擇」。


這時候,一位真正的「導師」,不只能給你好的答案,還能站在你的角度、理解你的掙扎、幫你釐清正確的方向。



當你懷疑方向時,更要有人幫你「解惑」


當年韓愈寫〈師說〉時,年約四十,正值人生轉折之際。尚未成名的他,距離「唐宋八大家」的名聲也還很遙遠。但他已經看透:一個人再有才華,如果沒有人指出他的錯誤、陪他釐清疑惑,那麼再快的腳步也可能走錯。


他在困頓中提筆,寫下〈師說〉,提醒世人珍惜「為師」這件事,也是對自己的叮嚀:


「再聰明,也需要有人幫你指出自己看不見的盲點。」



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,你需要的不只是精準的學習,更要找到能協助你「解惑」的人。

也許現在就是停下腳步問自己的時候:


你有沒有那位願意協助你一起釐清困惑的「師者」?



頭路樂有鑑於這樣的職涯盲點,致力打造一個能為你解惑的平台,多年來集結各方專業人士,組織完善的導師諮詢系統,期盼能帶你在職涯發展上少走彎路、看清未來方向。

點擊瞭解更多 https://career-paradise.com/mentor

不想錯過我們的消息?

請你留下你的email 就可隨時收到我們最新的文章和活動新聞喔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