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> 專欄文章> 我的工作也用得上財務分析?

我的工作也用得上財務分析?

  1. 財務分析的基本應用:效益分析

  2. 在不同工作上,會需要做哪些類型的分析及方法


財務分析的應用不僅僅在於公司財務規劃以及個人投資理財決策上,更能廣泛運用在多種不同情境,例如:在不同的工作上,甚至是生活上。下面我們舉幾個例子說明如何在不同的工作中,利用財務分析的工具協助決策。


行銷經理為例

    公司通常會編列年度預算,包括不同渠道的廣告、行銷活動,也會設定預期達到的目標,並於每季或是每月做追蹤檢討。雖然有些行銷效益不容易被量化,但是,我們還是可以用一些數字來做衡量。衡量的邏輯,不外乎是花了多少成本、產生多少效益、同時考量不確定性或是風險。以廣告來說,在不同的媒體渠道下廣告,每花一塊錢可以產生多少觸及,觸及客戶跟我們設定的目標客戶群有多少交集,觸及人數轉換成消費人數的轉換率多高,都是可以用來做量化的初步衡量工具。工作上難免遇到要花一筆費用但是完全不知道量化的效益,那就得花更大的力氣去解釋虛無飄渺的無形的效益了。雖然很多數字不是精確,但我們可以做粗略的衡量,方向性的判斷每花一塊錢的行銷費用,產生了多少營收,這樣的費用率雖然不精確,但是有很大的機會可以跟其他選擇做比較而進一步判斷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採購為例

採購部門在進行設備採購評估時,除了規格、品質、服務、公司信用等條件外,也會將該設備的購買成本、維護費用、使用年限、使用率等一併考量,這樣可以在不同設備之間做同等基準的比較,很清楚的判斷在一樣的年限中,每花一塊錢的成本,可以產生多少生產力或是營收。雖然不管是專案或是設備,工作上常常會遇到部分條件無法直接做比較,比如A設備耐用年限10年,但價格較高;B設備是5年,但比較便宜。分析前可以先做些假設,設算必要的成本或是費用,將不同的條件轉換成相同的比較基準,比如:假設A設備5年出售,或是B設備壽終正寢後考量漲價或是通膨重置,這樣就可以簡單的有相同的比較基準。


財務分析是基礎的決策工具,因為它有清楚的邏輯跟明確的比較條件,有助分析決策時的溝通效率。然而很多時候我們無法取得精確的數字,不管是因為資訊不可得或是未來不可知,而限制了財務分析的應用,即便如此,還是可以透過概略的數字區間,去做初步方向性的判斷。比如:我們可能無法準確算出一個專案可以產生多少獲利,但是如果我們可以概略的預估該專案營收達到1,000萬時,就可以獲利,達到所謂的損益平衡點,那麼我們就可以回頭想想,以過往的經驗跟團隊的戰力,達到這個金額的把握度有多高。因此,即便沒有精確的數字,我們仍舊可以對專案進行效益的評估判斷。


最後要提醒的是:財務分析是靠數字資訊來做分析,所謂garbage in garbage out,在做財務分析時,除了需要留意每個數字的品質外,也要認知到財務分析的侷限,就如同統計值的信賴區間一樣,不要錯誤解讀或過度自信數字所可以表達的意義,反而忽略了其他顯而易見,但是非量化的風險。





不想錯過我們的消息?

請你留下你的email 就可隨時收到我們最新的文章和活動新聞喔!